Roofline 目前本质上是一家 做“下一代 AI 编译器 + SDK”的边缘算力平台公司,产品形态可以理解为:
“把任意框架里的模型,一行 Python 调用,编译并部署到各种 CPU / GPU / NPU / SoC 上的工具链和运行时”。
一、核心产品:Roofline SDK(基于 MLIR 的边缘 AI 编译平台)
官方在 Arm 的解决方案手册里,把自家产品总体称为 Roofline SDK,核心是一个“可重定向(retargetable)的 AI 编译器 + SDK”。armkeil.blob.core.windows.net+1
它的目标很明确:
- 让 AI 用户 / 应用开发者:
- 可以把 PyTorch / TensorFlow / 其他框架里的模型,快速跑在各种 edge SoC 上,而不用自己写一堆算子、驱动和手工优化。community.intel.com+1
- 让 芯片厂 / IP 厂商:
- 不用从零写一套编译器和 SDK,而是把自身已有优化集成进 Roofline 的 SDK,让客户“拿到芯片就能跑模型”。armkeil.blob.core.windows.net+1
在产品形态上,Roofline SDK 主要由两块组成(这是你可以理解为两个“子产品”)armkeil.blob.core.windows.net:
- Attic:AI 应用层(一站式应用层)
- 负责“上层模型和应用”:
- 接收来自 任意框架 的网络(比如 PyTorch / TF / ONNX)。
- 做模型图层面的处理、管理、版本控制等。
- 面向的是:做应用 / 做产品的开发团队,他们关心的是“这个模型怎么跑起来、怎么集成到业务里”。
- 负责“上层模型和应用”:
- AI 硬件层(一站式硬件层)
- 负责“下层硬件和算力资源”:
- 统一集成 CPU、GPU、NPU、DSP 等各种算力单元。armkeil.blob.core.windows.net+1
- 在 Arm 生态里重点支持 Cortex-A / Cortex-M / Cortex-R / Ethos NPU / Mali GPU / Mali ISP 等 IP。armkeil.blob.core.windows.net+1
- 面向的是:芯片厂 / 模组厂 / 硬件平台提供方,把硬件特定优化嵌进这个层,最终对上层应用遮蔽复杂度。
- 负责“下层硬件和算力资源”:
这两块加在一起,官方定位为: “唯一一个可以在边缘侧对多模态 LLM 做全编译(fully compiled)部署、并能对最新模型提供 day-0 支持的方案”。armkeil.blob.core.windows.net+1
二、底层技术:下一代 AI 编译器(MLIR 生态 + IREE / Torch-MLIR)
从官网和技术资料来看,Roofline 的核心是一个 基于 MLIR(Multi-Level Intermediate Representation,多层中间表示)的 AI 编译器栈:roofline.ai+2GitHub+2
- GitHub 上他们大量 fork / 参与:
- iree:MLIR-based 机器学习编译器和 runtime 工具包;
- torch-mlir:把 PyTorch 模型导入到 MLIR 生态;
- stablehlo / llvm-project 等。GitHub
- 在 Intel oneAPI / Level Zero 相关的分享中,他们展示了:
- 如何把 PyTorch / TensorFlow 模型编译成 SPIR-V 等中间表示,以适配不同硬件后端。community.intel.com+1
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 面向边缘设备的“专业版 TVM / XLA + 一站式 SDK”,但特别强调:
- 可重定向:换一颗 SoC 或 NPU,不用重来一套,主要做配置和集成工作;
- 多设备异构:同一 SoC 上 CPU + GPU + NPU 的任务划分和调度也考虑在内。armkeil.blob.core.windows.net+1
三、产品使用流程:从“任意模型”到“Edge 设备固件”
官网的 “How it works” 把流程拆成 6 步,本质就是一个 完整的编译部署管线:roofline.ai+1
- 加载训练好的模型(Load trained AI model)
- 接收来自 PyTorch / TF / 其他框架的已训练网络。
- 用户视角:用一个 Python API 把模型“交给 Roofline”。
- 模型优化与量化(Optimization & quantization)
- 自动执行图优化、算子融合、常量折叠等。
- 支持多种精度:FP32 / FP16 / INT8 等,面向 edge 设备做内存占用和时延优化。
- 数学抽象(Mathematical abstraction)
- 把网络表示抽象为统一的中间表示(MLIR IR / StableHLO 等),
- 便于在不同硬件间重用同一套上层优化。
- 针对具体硬件的代码生成(Code generation for specific hardware)
- 生成对应后端的代码:
- 比如针对 CPU 生成 LLVM IR / 机器码;
- 针对 GPU/加速器生成 SPIR-V / nvvm / rocdl 等。dvcon-proceedings.org
- 生成对应后端的代码:
- 标准化的软硬件接口(Standardized HW-SW interfaces)
- 提供统一的调用接口、缓冲管理、执行调度等。
- 对业务侧开发者来说,看到的是一个干净的 API,而不是各家 NPU 的碎片化 SDK。
- 固件与运行时(Firmware and runtime)
- 打包为可在目标设备上直接运行的 runtime / 固件映像。
- 在真实测试中,他们在 Pixel 8 Pro、Raspberry Pi 5 等设备上实测过多个 CNN / Transformer 工作负载。dvcon-proceedings.org+1
官网强调:
“我们让部署就像一次 Python 调用那么简单(We make deployment as easy as a Python call)”roofline.ai
也就是说,对应用开发者,产品呈现为一个 Python SDK;对硬件厂商,产品呈现为一套可集成的编译 + 运行时栈。
四、性能与优势:灵活、效率高、对开发者友好
官网 & 技术资料里给出的几个关键卖点:
- Flexible – 任意模型 × 任意硬件
- “Deploy any model from any framework on different target hardware.” roofline.ai+1
- 对应用团队:不用被单一框架或硬件栈锁死;
- 对芯片厂:只要接好后端,就能承接整个上层生态。
- Efficient – 显著降低内存和时延
- 官网页面提到:可做到 4× 更低的内存占用、1.5× 更低的时延,且在精度不损失的前提下。roofline.ai
- 在 Arm 联合方案文档中,对某些对比基线(比如 TorchInductor / 传统方案),给出的数据甚至是:
- 最高 35× 更好的内存使用,15× 延迟改善(具体取决于模型和平台)。armkeil.blob.core.windows.net+1
- DVCon 论文里的实验显示:
- 在 Pixel 8 Pro(对比 TFLite)和 Raspberry Pi 5(对比 TorchInductor)上,对 CNN + Transformer 任务,他们在速度和内存上都明显占优。dvcon-proceedings.org
- Easy – 对开发者的“全托管”体验
- SDK 覆盖从 量化、调优、调试到部署 的完整流程,你可以:
- 要么“打开所有细节”做手动调优;
- 要么“完全交给 Roofline 自动处理”。roofline.ai+1
- 特别强调对 最新 GenAI / LLM / 多模态模型的 day-0 支持:
- 比如 DeepSeek R1 Distill Qwen 1.5B,他们在博客中展示了:
- 通过 Roofline pipeline “开箱即跑”,
- tokens/s 性能接近 llama.cpp,同时时内存占用比 TorchInductor 低约 4×。roofline.ai+1
- 比如 DeepSeek R1 Distill Qwen 1.5B,他们在博客中展示了:
- SDK 覆盖从 量化、调优、调试到部署 的完整流程,你可以:
五、面向的客户 & 典型场景
从公开信息来看,Roofline 的产品主要服务于三类用户:armkeil.blob.core.windows.net+2 roofline.ai+2
- 做边缘 AI 产品的设备厂 / 解决方案商
- 比如智能摄像头、工业终端、机器人、车载摄像头、可穿戴设备等;
- 希望:用最新的 LLM / 多模态模型,但硬件资源有限(功耗 / 内存 / 带宽刚刚够)。
- 芯片厂 / IP 厂商(特别是 Arm 生态)
- 需要给客户“现成能跑 AI 的 SDK”,而不是只给个裸芯片;
- Roofline 帮他们把:
- 自己的 NPU / GPU / CPU 优化,
- 集成进上层通用编译器和 SDK 里。
- 学术 / 研究团队
- HiPEAC 报道里提到:对学术和教学用途,有特殊授权模式。HiPEAC
六、和传统方案(TFLite、TVM、厂商自带 SDK)的差异
结合他们公开的定位,可以简单对比一下:
- 和 TFLite / ONNX Runtime 等通用推理引擎相比:
- Roofline 更像一个 “可重定向的编译器栈 + SDK”,而不是单一引擎;
- 更强调:
- 面向 多 SoC、多个计算单元的异构调度;
- 对 LLM / 多模态模型 的支持和 day-0 适配能力。armkeil.blob.core.windows.net+2 dvcon-proceedings.org+2
- 和 TVM / XLA / IREE 等编译器项目相比:
- Roofline 在技术上大量基于这些开源项目(MLIR / IREE / Torch-MLIR 等),GitHub+1
- 产品层面多了一层:
- 面向芯片厂和应用开发者的 商业 SDK、统一接口、工具链整合、商业支持 / 集成服务。
七、小结:一句话概括 Roofline 的产品
如果用一句偏工程化的话帮你记:
Roofline = 一个基于 MLIR 的“边缘 AI 编译 + SDK 平台”,上接任意 AI 框架和模型,下接各种 CPU/GPU/NPU/SoC,通过 Attic 应用层 + 硬件层,把复杂的编译、量化、异构调度和 runtime 打包成“一行 Python 调用就能跑”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