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B软件市场还有出路吗?

此文《不要在中国做to B软件》(作者:朱建明 James) 提到了中国to B软件市场的6大特征:1 关系销售 2 定制开发 3 价格低廉 4 拖欠尾款 5 私有部署 6 现场服务。这6个特征的总结非常到位,自己深有体会。
The article “Don’t Do to-B Software in China” (author: Zhu Jianming, James) highlights six defining traits of China’s to-B software market: (1) relationship-driven sales, (2) custom development, (3) low prices, (4) delayed final payments, (5) on-premises deployment, and (6) on-site service. This six-point summary is spot on—I’ve experienced all of them firsthand.

宏观上看,2B软件市场当前面临着更大的问题。以前经济增长,2B的软件需求也是增长,或者至少是稳定的。当前经济凋敝,2B软件在需求侧大幅下降。需求大幅萎缩,何谈增长?由此,供给侧的过剩产能出清则是必然,出清过程是残酷的。
At the macro level, the to-B software market now faces a bigger problem. When the economy was growing, demand for to-B software grew as well, or at least stayed stable. With today’s economic slump, demand on the to-B side has dropped sharply. If demand is shrinking so much, how can we even talk about growth? Consequently, a shake-out of excess capacity on the supply side is inevitable—and the process will be brutal.

中国2B软件市场的出路在哪里?有没有能够良性发展的思路或者方向?问了ChatGPT,答案或许有些参考价值。但实话实说,这些答案也就看看而已,其中可能也看不到实质性希望


想走出“关系—定制—低价—拖款—私有化—重现场”的循环,核心是在不与现实对抗的前提下,把服务业态“产品化”、把一次性交付“订阅化”、把项目现金流“金融化”、把现场成本“平台化”

一、顶层思路:从“项目公司”到“产品+方案双飞轮”

  • 60/30/10产品化原则:60%做成稳定“标准内核”(可复用)、30%通过“可配置/低代码”适配、最多10%做真定制。销售、方案、交付、支持都围绕这三个层级配齐资料与工具链。
  • 方案即产品:把“最佳实践项目”固化为行业加速器(Accelerator):数据模型、典型流程、报表包、算法模板、接口适配器、验收脚本,一键装配,交付周期砍半。
  • 从卖功能到卖结果(Value Selling):所有报价与回款条款,尽量锚定“节省成本/增收的可计量KPI”(停机时长↓、良率↑、能耗↓、人效↑),为后续成果分成/绩效里程碑铺路。

二、对应“6大特征”的反制与重构

1)关系销售:降依赖、提可替代性
  • 关系→生态:把关键行业龙头SI/设备商/云市场(如国产云/工控厂商)变成渠道与联合方案方,做OEM/嵌入式市场联名上架,让“关系”从人转为平台背书。
  • 价值工程(VE)前置:售前标配ROI计算书、影子POC数据包、标杆场景沙箱,减少“请客吃饭型”推进,转为“数算清楚就能买”。
2)定制开发:以“可配置+插件”替代纯定制
  • 域模型与流程引擎:把行业流程做成可编排(BPMN/规则引擎/低代码表单),客户差异落在配置层。
  • 插件市场:把常见个性需求沉淀为官方/社区插件(驱动适配、报表套件、AI模型包),既满足差异又能复用与定价。
  • “一次定制,多次收费”:客户资助的定制,只要不涉密,纳入产品路线图,下一家收费打包售卖。
3)价格低廉:改定价逻辑与打包策略
  • 打包与分层:核心平台(基础价)+行业加速器(模块价)+插件(按功能/席位/点数),避免单一“全砍价位”。
  • 与KPI挂钩的“价值定价”:例如“每降低1%停机,奖励X”;或“产线通过率提升段位价”。提供保底+分成的双轨报价,降低采购心理价差。
  • TCO对比工具:把“便宜但长期昂贵”的方案算清,让客户自己看到3年期总拥有成本差距。
4)拖欠尾款:合同与金融双手发力
  • 验收拆分:把“大验收”改成多里程碑小验收(安装、联通、试运行、达标运行、上线后90天),对应小比例回款,减少“最后5%卡死95%利润”。
  • 保函/保险/保理:与银行或保理合作,将应收账款打包做保理信用保险;对国企央企可上电子见证/电子保函,降低项目资金占压。
  • SLA联动:上线后运维SLA与续费/回款挂钩,“用得起来”就会“付得起来”。
5)私有部署:做成“像SaaS的私有化体验”
  • 一体化交付形态:支持离线镜像/软件一体机/容器编排清单,30分钟完成安装校验;提供离线License+周期性更新包
  • 订阅化授权:即便私有化,也采用年订阅(含升级与安全补丁)永续=高价+强制年保,引导订阅成为主流。
  • 可观测与远程维护的“跳板”:合规前提下提供遥测与崩溃转储的脱敏上报/包上传工具,现场问题远程辅助解决,减少人天。
6)现场服务:把“人天”变成“平台能力”
  • 标准化交付包:安装脚本、健康检查、验收清单、演练手册、培训课件、常见故障库,全部模板化、版本化。
  • 伙伴体系:将“可培训、可认证”的本地服务商纳入交付网络,你做复杂核心,他做现场常规,以服务券/计次包控制成本与质量。
  • 数字化运维:客户门户+工单系统+知识库+远程协同(录屏、日志采集、一次性诊断包),把经验沉淀到工具,而非个人。

三、商业模式与现金流优化

  1. 订阅优先:私有化也走“年费订阅+运维SLA”,并对“版本升级/安全合规(等保/国密)”设置强依赖,形成刚性续费。
  2. “平台费+用量费”:平台按年、数据点/设备/并发/报表包按量。工业场景可引入按接入资产数/采样点/分析任务计费。
  3. 融资工具箱:应收保理、订单融资、政采电商平台分期、与大SI联合体结算,缩短资金回流。
  4. 客户成功驱动净留存:上线180天净收益复盘→发布优化路线图→二次销售(更多插件/新产线/新工区),提高净收入留存率(NRR)到>110%。

四、产品与工程落地清单(工业/IIoT参考)

  • 接口与适配:先做80/20的协议库(Modbus、OPC、主流PLC/SCADA导入、常见传感器驱动),稀有协议走“插件+加价”。
  • 可配置数据模型:设备—点位—报警—工单—台账—报表的元模型可视化配置;多租户(逻辑租户)支持大集团分子公司。
  • 算法与报表商店:振动/能耗/产能/良率/预测性维护等算法包可视化报表包上架,可试用、可购买、可更新。
  • 合规路线图:逐项完成等保、信创兼容、国密、审计日志、数据本地化;把证书与清单放进售前资料,减少政企采购阻力。
  • 可观测性:内置日志/指标/追踪三件套,提供一键诊断包;离线场景提供安全可控的补丁与规则热更机制。

五、组织与激励

  • “产品线(P)+交付线(D)分账”:交付只拿项目毛利,公共产研预算由订阅与平台收入覆盖,避免交付把产品队伍“拉去定制”。
  • 售前VE与行业顾问:建立“价值工程”与“行业解决方案顾问”双角色,销售材料从PPT转为标准化算账器+实证库
  • 渠道分润透明化:明确OEM、联营、附加插件分成比例与结算周期,形成正向激励。

六、走向可持续的三条路径(择一为主、余者补充)

  1. 垂直行业平台商(深耕1–2个行业):
    • 行业数据模型+算法库+报表库为核心,围绕3–5个“高价值用例”(如预测性维护、能耗优化、质量追溯)。
    • 三年内把标准内核复用率拉到>70%,交付周期<8周。
  2. 工业数据中台/数字孪生底座(做“水电煤”):
    • 提供高质量数据接入、治理、特征工程、时序计算、告警/工单基础能力,上层由伙伴做应用
    • 收费以平台订阅+用量为主,减少项目化拉扯。
  3. 算法/模型提供商(Open-Core)
    • 开源推“社区版”拿口碑与生态,商业版提供更高性能、更多工业协议、合规与SLA
    • 通过插件市场与认证伙伴变现,扩大覆盖面。

七、落地节奏:12个月行动计划(示例)

  • 0–3个月
    • 梳理3个标杆项目→沉淀行业加速器v1;建立ROI计算器与“多里程碑验收模板”。
    • 搭建插件机制与2–3个首批插件(协议适配/报表包)。
  • 4–6个月
    • 发布一体化交付镜像订阅授权;完成1项关键等保/信创兼容
    • 打通客户门户+工单+知识库;上线远程诊断包。
  • 7–9个月
    • 渠道化:与2家行业SI签署联合方案,上架云市场;引入保理试点一个大单。
    • 推出绩效分成型报价在1–2家存量客户试点。
  • 10–12个月
    • 核心指标复盘:订阅占比>40%NRR>110%里程碑回款平均周期缩短30%现场人天/项目下降40%
    • 根据数据迭代定价包与插件商店,准备明年扩行业/出海(先东南亚/中东相似私有化诉求)。

八、关键指标(经营体质是否变好)

  • 产品:标准内核复用率、插件渗透率、上线到首价值时间(TTFV)
  • 商业:订阅收入占比、NRR、毛利率、回款周期、保理覆盖率
  • 交付:项目周期、中途变更率、现场人天、一次验收通过率
  • 质量:MTTR、SLA达标率、缺陷密度、客户满意度(CSAT/NPS)

一句话总结:不要与“关系、定制、私有化”的市场本性硬碰硬,而是顺势而为地把它们“产品化、订阅化、平台化、金融化”。当你的价值可度量、交付可复制、费用可持续、生态能放大,就能从“挣辛苦钱的项目公司”转成“滚雪球的产品公司”。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