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舰Starship IFT 10中,大气reentry时,可以看到flap的根部已被烧蚀了部分,但其姿态和飞行控制,仍能让其到达预定地点并splashdown

星舰Starship IFT 10中,大气reentry时flap的根部已被烧蚀了部分

星舰Starship IFT 10中,大气reentry时,可以看到flap的根部已被烧蚀了部分,但其姿态和飞行控制,仍能让其到达预定地点并splashdown。谈谈其可能用到的飞行和姿态控制技术。ChatGPT 5 Thinking的回答如下:


下面按“发生了什么—它是怎么稳住的—如果局部受损怎么办”的思路,把星舰在再入与溅落前的飞行/姿态控制要点拆开讲。你给的画面能看到右后襟翼(aft flap)根部附近防热瓦有缺失/烧蚀,边缘还有等离子体火舌,但飞行器仍然稳定控制并把能量耗尽、到点溅落——这说明控制系统有很强的冗余与容错。

一、再入环境与“受损位置”为何危险
1)气动与热:高超声速段热流密度近似随ρV³增长,动态压强q=½ρV²在M≈3–1.5附近达到峰值。襟翼根部是热/力耦合的“高应力+高热通量”区(流场附面层薄、三维干扰强、还有舵缝/缝隙漏流)。
2)结构与控制耦合:襟翼根部一旦瓦脱落,局部粗糙→阻力升高、气动中心偏移、铰链力矩与效率系数∂C/∂δ变化,导致控制增益失配与偏航/滚转耦合增强。
3)图像含义:右后襟翼根部“热亮”多,说明该面局部升阻特性改变,但整机姿态没有大幅抖动,说明控制分配在补偿。

二、飞控分工(随高度/马赫数切换的“效应器接力”)
1)高空稀薄(进入再入、q很小):RCS(冷/热气姿控)为主,襟翼角度多为配平与热控姿态,做大攻角腹面朝风以降弹道系数。
2)过渡段(M≈15→3,q上升):逐步把姿态与气动制导交给四片大襟翼(两前两后)。RCS变成快速微调/饱和兜底。
3)跨声速到亚声速(q峰值附近到减速完):襟翼纯气动控制为主,通过“横滚—侧滑—俯仰”耦合管理升阻与下沉率,实现精确的水平/垂直能量管理与落点控制。
4)末端溅落前:维持“腹落”姿态使平均接触载荷分散到腹板;必要时用RCS抑制低速风扰引起的小角度偏差。

三、可能使用的制导与控制算法(工程可行、容错友好)
1)银行角调制(Bank-angle guidance):再入制导的核心是调Lift向量方向而非追求大升力本身。通过左右襟翼差动制造滚转/侧滑,控制水平射程与侧向偏差(crossrange)。
2)增益调度的非线性控制:常见组合是动态反演/Backstepping + 增益调度LQR(或LPV-LQR),按马赫数/动压/攻角进行多表格调度,配合抗饱和与速率限幅。
3)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NMPC):把热流/动压/结构载荷作为软/硬约束,在线求解舵面角命令与轨迹修正,兼顾“到点/到能量”与“不过热/不过载”。
4)控制分配(Control Allocation, CA):把期望的机体力矩τd​分配给多执行器(四襟翼+RCS)。常用加权伪逆/二次规划,带约束(角度、速率、力矩、功率)与健康权重wi​。
5)状态估计与参数自适应:IMU+GNSS+冲洗式气动测量(FADS)做UKF/EKF;对关键气动系数引入在线缩放因子如下:

​对上述因子进行估计,以对消瓦脱落/粗糙度变化带来的模型失配。
6)摄动前馈:按标称“Mach–攻角–襟翼基线”曲线喂给前馈,再由反馈闭环做小范围收敛,降低对噪声与执行器的“抖动”需求。

四、在“襟翼根部烧蚀/有效面积下降”的容错策略
1)快速FDI(故障检测与隔离):比较预报与测得舵效(命令→角速率/角度→机体角加速度),若效率跌落或滞后增大,判定该面“降级”。
2)重构控制分配:在CA里降低受损襟翼权重wdamaged​,把滚转/俯仰/偏航力矩更多分给其余三面与RCS;必要时引入“最小能量/最小热约束”的二级目标。
3)不对称补偿:通过对侧襟翼增加反向偏转,合成同等净力矩;同时引入偏航-滚转解耦滤波器,避免“补滚带偏航”的连锁。
4)轨迹/姿态再规划:略增银行角幅值、减小升阻比L/D或改变滚转反转频率,换热更均匀,把受损区“背对”峰值热流;必要时放弃横向机动以换取热/结构裕度。
5)饱和与速率管理:损伤使有效舵效降低→所需舵角增大。控制律应具备抗饱和(例如抗积分饱和/条件积分)与“预留速率”策略,保证最后段仍有余量。
6)RCS兜底:在q低或舵效不足瞬间,按优先级调用RCS脉冲校正姿态误差,避免舵面在低速大偏角下“吃力徒劳”。
7)健康监测的“软降级模式”:若检测到温度/应变超限,局部面锁定到安全区间,由其余效应器满足最低姿态/热约束目标,放宽落点精度约束——但仍能到“指定海域”窗口。

五、传感器与导航
1)IMU(高品质光纤/环陀)+双频GNSS为基;
2)FADS(机体多点压孔阵列)在高马赫/大攻角段估计真空速、攻角、侧滑角;
3)皮托/雷达高度计在末段增强;
4)机体温度/热流/应变计实时喂给制导约束(热/力闭环)。
5)滤波:惯导作主,GNSS/FADS/高度计间歇校正;对风场在线估计,修正横向漂移与触水时间。

六、执行机构与冗余
1)襟翼:大扭矩电动/电动-机械作动,双通道冗余与独立供电,带位置/力矩闭环与机械自锁;
2)RCS:轨道段到再入前期用于姿态/翻转,末段作微调;
3)推进系统自增压与电源冗余,保证“极端偏角+电热负载”下仍能驱动。

七、如何做到“到点溅落”(能量与侧向管理)
1)能量管理:通过银行角反转(S形)调节平均升阻比,使下沉率与水平射程匹配“预定海域”时间窗;
2)侧向/风修正:利用差动襟翼+小侧滑,抵消高空侧风和低空阵风;
3)末端姿态:保持腹面着水、俯仰/滚转角速率≈0,尽量避免边缘/襟翼先入水造成结构冲击。

八、从这次现象得到的工程启示
1)强耦合热-结构-控制一体化(HSI)设计是关键:瓦脱落并未触发级联失效,说明热-载荷-控制有冗余。
2)“可重构控制”与“在线气动校准”对可重复使用飞行器尤为必要。
3)大面域襟翼+RCS的多效应器架构,配合优化型控制分配,让单点受损不会立刻丧失控制权。
4)落点控制优先级可以在任务末期按健康状态动态下调,换取更大的热/结构裕度,仍能完成“窗口内溅落”。


SpaceX对Starship IFT 10的总结如下:

星舰第十次飞行试验于2025年8月26日美国中部时间18:30在得州星基地(Starbase)发射,标志着全球首型“完全可重复使用”运载器研制向前迈出重要一步。本次飞行的所有主要目标均告达成,为下一代星舰与“超重型”(Super Heavy)的设计提供了关键数据。

飞行试验以“超重型”点火全部33台Raptor(猛禽)发动机并起飞开始,随后飞越“美洲湾”上空。随后的“热级间分离”(hot-staging)机动中,星舰上面级点火其6台猛禽发动机,与助推器分离并继续飞向太空。

分离之后,“超重型”完成回推制动,转入预定溅落海域的返回弹道。助推器下落并成功实施着陆点火,在最后阶段有意关闭三台中心发动机中的一台,改用中间环的一台备用发动机。其在水面上方进入短暂悬停,随后关闭发动机并溅落入海。

星舰上面级完成全时长的上升段点火,达到计划速度,进入亚轨道轨迹。其后完成首个在轨目标:释放8个“星链”模拟载荷,成为星舰首个成功的有效载荷演示。随后,飞行器完成星舰历史上第二次在轨重启猛禽发动机,验证了未来执行离轨制动所需的关键能力。

进入关键的再入阶段,星舰在有意加严的工况下获取了防热系统与结构性能数据,以扩展飞行包线。依靠机身四片襟翼进行控制,飞船抵达印度洋的预定溅落点,成功完成着陆翻转动作,实施着陆点火并实现软溅落,圆满结束本次飞行试验。

在整个飞行试验序列中,我们衡量成功的标准将继续是“学到了什么”。星舰第十次飞行在将飞行器能力推至边界的同时,也为后续改进提供了宝贵数据,并在这一过程中呈现了极高的观赏性。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