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概括:新格伦 ≈ 重型、体量大、技术更激进但刚刚起步;猎鹰 9 ≈ 体量较小、运力略低,但复用极其成熟、发射节奏超高。
一、总体定位与尺寸级别
- 新格伦(Blue Origin)
- 定位:重型运载火箭,目标对标/部分替代 Falcon Heavy、Ariane 6 等,主打“大运力 + 大整流罩 + 可复用一级”。维基百科+1
- 高度:约 98 m
- 直径:7 m 级(整流罩和两级直径统一)FutureSpaceFlight+1
- 可重复使用:一级设计可复用 ≥25 次 维基百科+1
- 猎鹰 9(SpaceX)
- 定位:中型运载火箭,是目前地球轨道“打工火箭”的绝对主力,尤其是 Starlink 自家星座和大量商业/政府任务。SpaceX+1
- 高度:约 70 m
- 直径:3.7 m
- 可重复使用:一级常规复用,单枚助推器已记录在 30+ 次飞行级别,整体复用技术极其成熟。维基百科+2 维基百科+2
简单一句:新格伦个头几乎是猎鹰 9 的“1.4 倍高、2 倍粗”级别,属于完全不同吨位。
二、关键参数一览(简表)
注意:不同轨道、入轨倾角会影响运力,这里用典型公开指标做量级对比。
| 指标 | 新格伦 New Glenn | 猎鹰 9 Falcon 9 Block 5 |
|---|---|---|
| 高度 | ~98 m | ~70 m FutureSpaceFlight+1 |
| 直径 | 7 m | 3.7 m FutureSpaceFlight+1 |
| 级数 | 2 级(可选第 3 级方案) | 2 级 |
| 一级发动机 | 7× BE-4(液氧/甲烷) | 9× Merlin 1D(液氧/RP-1 煤油)维基百科+2 FutureSpaceFlight+2 |
| 二级发动机 | 2× BE-3U(液氢/液氧) | 1× Merlin 1D Vacuum(液氧/RP-1)Blue Origin+2 黄龙+2 |
| 近地轨道运力(LEO) | ≈ 45 t | 22.8 t FutureSpaceFlight+2 SpaceX+2 |
| GTO 运力 | ≈ 13 t | 8.3 t FutureSpaceFlight+2 SpaceX+2 |
| 一级设计复用次数 | 目标 ≥25 次 | Block 5 设计目标 ≥10 次,实际单枚已 30+ 次飞行纪录 维基百科+2 维基百科+2 |
| 整流罩直径 | 7 m 超大整流罩 | 5.2 m 整流罩(Dragon 为整流罩替代)Space+1 |
结论:
在纯运力和整流罩空间上,新格伦明显压制猎鹰 9,是“吨位更大”的一档;但 猎鹰 9 胜在:成熟度、飞行次数、运营经验。
三、推进剂与发动机:技术路线差异
1. 新格伦:甲烷 + 氢氧,上下两级“混搭”
- 一级 BE-4:甲烷/液氧(Methalox)
- 7 台 BE-4,单台海平面推力约 2,450 kN,总推力极大。Blue Origin+2 维基百科+2
- 甲烷比煤油更清洁、积碳少,有利于多次复用和维护。
- 二级 BE-3U:氢氧(Hydrolox)
- 2 台 BE-3U,采用液氢/液氧,真空比冲可达 ~445 s 等高水平,非常适合上面级长时间推力、行星际任务。Blue Origin+2 The Weekly Spaceman+2
- 这种组合类似“一级追求推力密度 + 成本,二级追求极致效率”,非常有利于远地点提高、火星/深空任务(比如 ESCAPADE 火星任务)。NASASpaceFlight.com+2 Blue Origin+2
2. 猎鹰 9:全程煤油,极致工程优化
- 一级 9 台 Merlin 1D,二级 1 台 Merlin 1D Vac,全部采用 RP-1 煤油 + 液氧。维基百科+1
- 煤油相对便宜、密度高,结构紧凑,储存和操作简单,非常适合高频次发射。
- SpaceX 通过多年迭代,把 Merlin 系列和推进系统做到极高成熟度(点火冗余、节流、重启、姿态控制等)。维基百科+1
技术取向对比:
- 新格伦:更“讲究科学仪器/深空任务的性能极限”(上面级氢氧)+ 新一代甲烷技术验证。
- 猎鹰 9:更“讲究工程规模化量产+运维效率”(全煤油,供应链和操作流程高度标准化)。
四、运力与任务能力
1. 运力差异
- 新格伦:
- LEO ~45 t,GTO ~13 t,部分资料提到对月转移(TLI)约 7 t 级别。FutureSpaceFlight+2 天空火箭+2
- 拥有 7 m 超大整流罩,内部体积 ~450 m³,非常适合大型航天器、分段组装的空间站模块等。Space+2 FutureSpaceFlight+2
- 猎鹰 9:
- LEO 22.8 t,GTO 8.3 t,火星转移约 4 t。SpaceX+1
简单说:
新格伦在运力上 接近 Falcon Heavy / 小一号 Starship 的下限,远高于猎鹰 9;猎鹰 9 则更多承担中等质量任务和星座批量发射。
2. 任务类型
- 新格伦:
- 面向重型通信卫星双发、深空探测(火星、月球)、大型空间基础设施(空间站模块、蓝月等)、军事高价值载荷等。维基百科+2 天文数据系统+2
- 猎鹰 9:
- 大量 Starlink 星座、商业通信/地观卫星、NASA/ESA 科学探测器、载人龙飞船、货运龙飞船、月面着陆器发射等。SpaceX+2 维基百科+2
五、复用设计与成熟度
1. 新格伦
- 一级设计可复用 ≥25 次,采用垂直回收,海上驳船着陆(LPV-1,“Jacklyn”)。维基百科+2 FutureSpaceFlight+2
- 实际战绩(截止 2025-11-14):
- 首飞:2025-01-16,入轨成功,但一级着陆失败。太空飞行现在+3 维基百科+3 Reuters+3
- 第二次飞行(ESCAPADE):2025-11-13,入轨 + 一级海上着陆双成功,为首次成功回收。太空飞行现在+3 Blue Origin+3 NASASpaceFlight.com+3
- 当前只完成 2 次轨道发射,其中 1 次回收成功,仍处早期爬坡阶段。
2. 猎鹰 9
- 复用实践时间从 2015–2016 年就开始,Block 5 专门为高频复用强化:
- 更耐高温的钛合金格栅翼
- 强化的热防护层(黑色一圈那层)
- 可复用发动机热防护和管路布局优化等。维基百科
- 战绩:
- 截至 2024 年,Falcon 家族年发射量已达 134 次(132 次 F9 + 2 次 FH),2025 年目标更进一步。维基百科+2 Space Explored+2
- 单枚助推器已打到 30+ 飞纪录,整体回收次数 400+。维基百科+2 Facebook+2
- 成熟度:已经从“技术验证期”进入“高频工业生产工具”阶段,故障率极低,维修流程标准化。
一句话对比:
- 新格伦:复用设计理念先进,但目前属于“刚成功着陆”阶段,经验有限。
- 猎鹰 9:复用已经是“日常工作”,高度工程化和产业化。
六、发射频率与产业生态
新格伦
- 目前仅有 2 次发射纪录,后续 manifest(任务列表)排了多年,包括 NASA、国防部、亚马逊 Kuiper、商业通信等。新闻周刊+3 维基百科+3 Blue Origin+3
- 生产线正在爬坡,“多枚火箭在建、多年订单在手”,但距离 SpaceX 那种“隔两三天一发”的节奏还有很远。维基百科+2 FutureSpaceFlight+2
猎鹰 9
- 2024 年 Falcon 系列就完成了 136 次发射,打破世界纪录;2025 年预计 170 左右的发射量。The Times of India+3 维基百科+3 SpaceXNow+3
- SpaceX 基本承担了 全球 ~90% 以上的入轨质量,Musk 甚至直接说“SpaceX 现在基本就是地球的航天计划”。The Times of India+2 The Verge+2
- 高频率意味着:
- 供应链高度成熟
- 价格和交付周期优势巨大
- 任务经验极丰富(载人、深空、军方、商业全覆盖)
七、客户与战略角色
新格伦
- 典型客户:
- NASA 深空任务(如 ESCAPADE)Reuters+1
- 国家安全太空发射(NSSL)任务
- 亚马逊 Project Kuiper 星座
- 若干商业通信运营商等。Reuters+3 维基百科+3 新闻周刊+3
- 在 Blue Origin 的蓝图里:
- 支撑 Blue Moon 月球着陆器、月球持续载人存在
- 支撑 Blue Ring 这种多任务、多轨道服务平台
- 未来配合空间站、空间资源开采等大型工程。Blue Origin+3 维基百科+3 天文数据系统+3
猎鹰 9
- 典型客户:
- SpaceX 自己的 Starlink(占绝大多数发射)
- NASA(载人龙、货运龙、科学探测器)
- 欧洲航天局、军方(NRO、USSF)、各国政府与商业客户。维基百科+2 SpaceX+2
- 战略角色:
- 目前地球轨道“工业级物流主力”,几乎所有轨道类型的商业任务都能覆盖。
八、综合评价:怎么“看懂这俩”的位置?
如果用“民用卡车”来打比方:
- 猎鹰 9:
就像一台已经跑了几百万公里、保养体系超级完善的 中型重卡车队——- 每天在跑,
- 价格透明,
- 客户习惯它的时刻表和可靠性,
- 甚至顺路帮自家 Starlink 拉货。
- 新格伦:
像刚刚开始投入商用的一批 更大吨位、更新技术路线的新一代重卡——- 能拉的比猎鹰 9 多得多、货厢更大(7 m 整流罩),
- 发动机和燃料系统(甲烷+氢氧)在长期成本和深空性能上更有潜力,
- 但车队规模小、份额有限、可靠性数据还在积累。
如果你从技术和未来潜力看:
- 新格伦在 运力、整流罩体积、上面级比冲、面向月/火星任务的扩展性 上更有余地。
- 若 Blue Origin 能把复用和发射频率做起来,新格伦 + Blue Moon + Blue Ring 这个组合,会在“月球/深空基础设施”方向形成一条完整链条。
如果你从“当下能干啥、多少钱、怎么订”的现实角度看:
- 现在要发一颗中等质量卫星、一个小型月球着陆器、一个探测器——猎鹰 9 是成熟且极具性价比的首选。
- 只有当你:
- 需要超大整流罩(>5.2 m)
- 或超大质量 / 双星发射
- 或想找 SpaceX 以外的供应商做“战略分散”
——新格伦才会成为更合适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