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结论:不会被“彻底淘汰”,但会被重塑。
AI 把“把控实现细节的体力活”越做越好,低代码从“拖拽拼装器”转型为规范/治理/集成平台:定义数据模型、权限、合规、连接遗留系统,剩下的代码交给 AI 生成与重构。
核心判断
- 简单 CRUD 与中小内部工具:AI 直写 > 传统低代码
这类应用需求清晰、变更频繁、技术复杂度低,AI 能直接生成全栈脚手架、API、前端表单与测试。传统低代码在可维护性/版本化上反而掣肘。 - 复杂业务与强合规场景:低代码“平台化”生存
牵涉主数据治理、审计追踪、跨系统事务、一致性、SLA、数据驻留/隐私等,需要模型驱动+策略即代码(policy-as-code)、统一身份权限、可观测性与发布管控。这里的“低代码”更像领域平台(Internal Developer Platform/IDP),而不是可视化拼图。 - 从“无代码界面”到“规范即源代码”
组织会把数据契约、工作流、风控规则、合规模板当作“源代码”管理(Git、评审、回滚、审计),AI 依据这些规范生成/迁移实现细节。低代码产品若能成为这层“规范真源(source of truth)”,价值更稳固。 - 角色迁移而非消失
- “公民开发者”→ 更像需求工程师/流程设计师,产出高质量规格与验收标准;
- 平台/架构团队提供模板、SDK、API 目录、数据契约与守护栏(guardrails);
- 工程师把时间放在系统边界、弹性、安全、成本与可观测性上,而不是写表单/CRUD。
- 经济学逻辑
- 变更半衰期短(经常改)+ 复杂度低:AI 直写最快;
- 跨域复杂+ 强合规/强治理:选“AI 增强的低代码/领域平台”;
- 行业最佳实践固化(薪酬、报账、CRM 等)且差异化小:直接买成熟 SaaS。
12–18 个月可预见的融合
- Prompt/Spec-as-Code:用可版本化的需求与验收示例当“源”,AI 连续生成实现。
- 数据契约优先:以 API/事件与数据质量规则为中心,应用由 AI 围绕契约快速搭建。
- 测试/安全即默认:生成代码自动携带合规模板、审计日志、权限矩阵与负载基准。
- 低代码 UI 退居二线:从“拖拽器”转为AI 辅助的可视化审阅与发布闸门。
给团队的实操建议
- 先把领域模型、权限矩阵、审计要求、SLO/错误预算沉淀到仓库(即“规范即代码”)。
- 建一套模板化骨架(认证、观测、灰度、审计、国际化、支付/账单等),让 AI 基于模板扩展。
- 用内部开发者门户(IDP)统一 API 目录、数据契约、环境与一键发布;低代码工具用于编排工作流与跨系统集成,而不是写业务细节。
- 度量 TCO/变更速率/合规风险,用上面的决策表挑选:AI 直写 / AI+框架 / AI 增强低代码 / 直接 SaaS。
一句话收束:
AI 正在“消灭低价值实现”,而不是消灭“低代码”。能把业务规范、数据治理与合规做成“真源”的低代码平台会更重要;停留在“拖拽出界面”的,将被 AI 代码生成器边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