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LiDAR 的基本原理
- 核心思路:发出激光脉冲(或连续波),接收从目标反射回来的光,测量飞行时间或相位/频率变化,计算距离并重建三维点云。
- 主流测距机理
- ToF 脉冲式(Time of Flight):测量往返时间 Δt,距离 R=c⋅Δt/2。优点是实现成熟、远距能力强;缺点是抗强光/多径需要较强的信噪比和后端算法。
- 相位式 ToF(AMCW):对连续调制光的相位差进行测距,近中距高精度、抗噪好,但远距能量预算更苛刻。
- FMCW(调频连续波):同时得到距离与径向速度(多普勒),本征抗干扰强、对阳光和同频干扰鲁棒,但器件与系统复杂度高、产业化仍在加速期。
- Flash/阵列式:一次照亮一个视场,用二维阵列探测器并行读出,速度快、无扫描机构,常用于近距/小型化。
- 简化的“激光雷达方程”(脉冲体制思路):回波光子数与发射能量、目标反射率、几何扩散、通道损耗和接收口径/效率相关。远距测量本质上是“能量预算 + 噪声抑制”。
二、关键器件与系统构型
- 光源(激光器)
- 905 nm 二极管激光:成本低、成熟,民用常见;眼安等级受限,远距通常需更大发射孔径与良好整形。
- 1550 nm 光纤/集成激光器:眼睛对该波段透过率低,更易达更高峰值功率且仍满足 IEC 60825 眼安要求,利于远距与更高点频;成本与集成度历史上更高,但在下降。
- 532 nm 绿光:常用于浅水测深(水对绿光透过较好)。
- 探测器
- APD(雪崩光电二极管):模拟读出,成熟可靠;与 905 nm/1550 nm 匹配品类丰富。
- SPAD(单光子雪崩二极管):数字化计数,极高灵敏度,适合弱回波/Flash;时间抖动小,需堆阵列与时序统计。
- 扫描与成像方式
- 机械旋转/多线束:视场大、量产成熟(车载早期主流)。
- MEMS 微振镜:小型化、成本更低、帧率高,需关注抗震与镜面口径。
- OPA(光相控阵)/E-扫描:无机械件,潜在高可靠;当前挑战在于出射功率、旁瓣与良率。
- Flash 阵列:无扫描,近距高帧率;受限于照明能量与阵列良率。
- 接收链路:前置放大、TDC(时间数字转换)、ADC、时间窗口门控、SNR 估计与多回波检测。
- 时序与同步:GPS/INS/IMU 时钟、PPS 同步、多传感器时空标定(外参 + 时延)。
三、核心性能指标怎么读
- 测距范围(Rmax/Rmin):与峰值功率、波长、接收口径、积分时间、目标反射率、天气透过率相关。
- 精度 vs 精密度:
- 精度(accuracy)= 距离估计的无偏性;
- 精密度(precision)= 重复测量的离散度(jitter/σ)。
- 角分辨率 / 角度步进:决定点云密度与边缘还原;与扫描方式和束斑大小相关。
- 点频(pts/s)与帧率(Hz):影响动态场景还原与语义/SLAM 的实时性。
- 反射率通道:用于材质/地物分割与回波置信度估计。
- 多回波能力:穿透植被/雨雾、识别半透明或多层目标。
- 抗干扰:太阳直射、同行干扰、雨雾雪、脏污与热漂。
四、误差来源与标定
- 测距误差:激光脉冲展宽、接收带宽、时间量化步距(TDC LSB)、温漂、门限设定、相位非线性。
- 角度误差:扫描器件摆动非线性、回中误差、编码器量化、装调偏心。
- 外参/时延:与相机/IMU/GNSS 的位姿外参(旋转/平移)与时间戳偏移。
- 多径与漫反射:尤其室内/金属光亮场景。
- 标定流程要点
- 内参:发射-接收光轴对准、扫描-角度映射曲线;
- 外参:与相机/IMU做手眼/板标/角点/平面法标定;
- 时延:基于时间同步脉冲/事件对齐(e.g. Kalman/ICP 时序配准)。
五、点云处理与算法栈(简要)
- 预处理:时间同步、去畸变(运动补偿)、回波选择、强度/反射率归一化、降噪(统计滤波、半径滤波)。
- 几何建模:法向估计、平面/圆柱/地面分割(RANSAC、Region Growing)、聚类(DBSCAN)。
- 配准与建图:ICP/GICP/NDT,基于特征(FPFH)或深度学习的匹配;多帧融合、SLAM(LOAM、LIO-SAM 等)与闭环检测。
- 语义与检测:PointNet/PointNet++、KPConv、SparseConv、BEV 变换等。
- 数据格式:LAS/LAZ(测绘)、PCD(PCL)、ROS/ROS2(sensor_msgs/PointCloud2)。
六、典型应用场景
- 自动驾驶与辅助驾驶(ADAS)
- 车周 360° 感知、障碍物检测、自由空间、车道/路缘识别、雨雾鲁棒。FMCW 可直接测径向速度;多传感器融合(相机/毫米波雷达/超声)。
- 测绘/数字孪生
- 机载/车载/背包式移动测量、UAV 航测、城市三维建模、文物数字化;浅水测深 LiDAR(绿光)。
- 机器人与工业现场
- 室内自主导航、码垛/避障、安全光幕升级、料位/体积测量、AGV/AMR 定位。
- 安防与人流统计
- 3D 区域入侵、轨迹分析、客流计数(隐私友好)。
- 电力/能源/交通
- 输电走廊巡检、风机叶片/塔筒检测、道路资产盘点、隧道/桥梁变形监测。
- 林业/农业
- 林分参数(树高/郁闭度)、作物冠层、果园三维测算、变量喷洒。
- 海事与港口
- 泊位引导、岸桥/堆场防碰撞、近岸测深。
七、与相机/毫米波雷达对比(怎么取舍)
- LiDAR vs 相机:LiDAR 给几何真值更稳(尺度不依赖纹理),但语义弱;相机成本低、语义强、受光照影响大。常用相机 + LiDAR 融合(深度补全/BEV)。
- LiDAR vs 毫米波雷达:雷达全天候、速度直接可得、对雨雾极强,但角分辨率低、3D 细节弱;FMCW LiDAR 在几何分辨率与速度感知之间折中,代价是系统复杂度与成本。
八、选型与架构建议(工程向)
- 波长:远距/强阳光场景倾向 1550 nm;成本敏感或中短距可用 905 nm。浅水测深看 532 nm。
- 扫描方式:
- 大视场+中长距:多线机械/旋转或高功率 MEMS;
- 小型化/近距/高速:Flash 或 MEMS;
- 高可靠/无机件:关注 OPA/FMCW 的量产与功耗指标。
- 指标组合:不要单看“最大距离”,要联动目标反射率(典型 10–20%)、点频、角分辨率、天气透过率与帧率下的稳定回波概率。
- 接口与生态:是否有 ROS/ROS2、PCL、标定工具、驱动 SDK、时钟同步(PPS/TSN)支持。
- 眼安与法规:符合 IEC 60825 相关等级;车规需满足 AEC-Q、功能安全(ISO 26262)与环境可靠性(IP、盐雾、震动)。
- 运维:窗口加热/清洁、防尘防雨、自动自检、标定持久性(温漂补偿)。
九、简单“能量预算/距离”思考框架
- 距离上限不是常数:随目标反射率(黑衣/柏油 vs 反光板)、天气(晴天 vs 雾/雨)、入射角、积累时间而变化。
- 工程上更看 P95/P99 可见距离:在“20% 反射率、10 klux 阳光、轻微雾气、车速 X、制动距离 Y”条件下,能否稳定检测到 1.5 m×1.5 m 目标?
- 多回波门控:远处强反射与近处弱反射并存时的误检与“先到先得”策略。
十、数据融合与感知栈实践要点
- 时空对齐优先级最高:外参(旋转/平移)与时间同步误差往往比单传感器“精度”更致命。
- 去畸变(motion compensation):高速移动载体必须做,以免拉花/错位。
- 自监督与学习型方法:将相机语义迁移到点云(蒸馏/BEV 融合)提升远距小目标召回。
- 闭环:SLAM 中闭环检测 + 因子图优化,显著降低全局漂移。
十一、趋势与前沿
- FMCW 车规化:距离+速度同测、强抗干扰;需硅光/相干接收链成熟与成本下探。
- 固态化(MEMS→OPA/Flash):去机械、提升可靠性与可量产性。
- 更高点频与低功耗 SoC:前端预处理(去噪/聚类)下沉到边缘 ASIC/FPGA。
- 多传感器深度融合:相机/雷达/LiDAR+IMU 的联合学习与端到端规划闭环。
- 标准与安全:眼安与功能安全的分级测试、互扰标准化(车队场景)。
- 面向行业场景的定制光学:如测绘(长距窄束)、机器人(近距大 FOV、高帧率)、测深(绿光窄带)。
十二、落地清单(给实施者)
- 需求化:目标最远/最近距离、典型反射率、天气/光照、动态速度、可承受成本与功耗。
- 方案化:波长选择 + 扫描体制 + 点频/角分辨率 + SDK/生态。
- 标定化:内参/外参/时延全链路 + 温漂补偿与周期复检。
- 算法化:预处理 → 几何/语义 → 配准/SLAM → 融合决策。
- 运维化:窗口洁净与除雾、在线自检、日志与远程升级、冗余安全策略(特别是车载/安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