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射核导弹是个什么样子?

记者Sam Eckholm近日发布视频What It’s Like To Launch A Nuclear Missile,该视频深入展示了美国空军在北达科他州的核导弹任务全过程,尤其是围绕“民兵III型”(Minuteman III)洲际弹道导弹系统的运作情况。从空中护送核弹头的车队、深入导弹发射井,到控制中心内的导弹发射演练,整个内容真实而严肃地揭示了美国战略核威慑体系背后的实际操作流程与心理压力。

视频开始时,记者搭乘UH-1“休伊”直升机,伴随运送核弹头的护送车队飞行。这支车队包括特制的半挂车,用于运输核弹头,其内弹头通过特殊固定装置安置,确保最大限度的安全。车队两端由重装甲车(如Bearcats和JLTV)护卫,并由配备M240机枪的直升机全程空中监控,确保运输过程中任何潜在威胁都能被立即压制。整个运输行动高度保密且武装到牙齿,显示出对核武器运输阶段高度易损性的应对措施。

随后,记者抵达北达科他荒野深处的发射井位置,这些发射设施从冷战时期建成至今,分布在美国五个州内,战略意义在于形成所谓“核海绵”,即通过将发射井设置在人烟稀少地区吸引敌方第一波攻击,从而保护城市和重要基础设施。记者进入发射井内部,实地近距离观察了竖直放置的民兵III导弹。导弹通过缓冲悬挂系统固定,以抵御外部冲击。尽管这是一种上世纪70年代开始服役的冷战产物,但通过持续维护和更换部件,至今仍保持战备状态。维护团队每天面对-40°C严寒和超过40°C高温的极端天气,执行严苛任务,确保导弹始终可随时发射。

在控制层面,视频接着介绍了“导弹警戒设施”(Missile Alert Facility)和深埋地下的“发射控制中心”(Launch Control Center)。导弹并不由发射井本地控制,而是由分布在偏远地区地下60英尺的加固控制中心来统一管理。这些控制中心每时每刻有两名导弹官(missileers)值守,密切监控各自辖区内10枚导弹的状态,整个中队总共掌控50枚导弹。他们的职责是在收到来自总统的核打击授权命令后,快速验证、解锁、配合输入代码并同步转动发射钥匙。整个发射流程极为精确,涉及多重身份验证和双人制操作,没有任何“按下红色按钮”的戏剧化成分,只有精密同步的双人钥匙转动。关键时刻下达命令后,重达110吨的井盖会被弹开,导弹将以约2万4千公里/小时的速度发射。

为了应对更极端的突发情况,如发射设施遭到敌人渗透,视频还介绍了“战术反应部队”(Tactical Response Force, TRF)。这是支专门负责核武器“再夺回与恢复”(recapture and recovery)的精英小队,24小时待命,随时出动。他们平时接受真实场景模拟训练,如模拟被敌人占据的建筑清除任务,训练中使用实战装备和战术动作,确保在任何危急状况下都能迅速恢复对核武器的掌控权。

视频不仅介绍了美国空军核战备体系的物理与制度构造,还强调了这一任务背后的心理与人文因素。导弹官与维修员都在不同访谈中提到:“这是我们希望永远不必执行的任务”,但他们也明确表示:“必须随时准备执行”。核威慑并不是靠战争来维持,而是靠永不停歇的战备维持对手对“战争代价”的敬畏。

最后,视频强调许多在核战备体系中担任关键角色的人员,其实也来自美国空军预备役系统(Air Force Reserve),这一制度赋予他们在服役与日常生活、学业、职业之间灵活切换的能力。整个核任务体系从前线战斗人员、工程维修人员、警戒部队、导弹发射官,到后勤与预备役力量形成一个高度协作、稳定运行的闭环。

视频结尾由记者亲身体验模拟发射流程作为高潮,描绘了核按键转动那一刻沉重的心理负担和仪式感。这不是电影,也不是游戏,这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系统,由一群真实存在的人,24小时365天守护着世界核平衡的底线。正如文中所说,这一切的运行,“不是为了打仗,而是为了让战争永不发生”。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